青藏高原研究会
介绍:
青藏高原研究会
财经证券,基金理财。生活服务。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组织与机构/*青藏高原研究会
*青藏高原研究会的*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其任务是:决定本研究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制定和修改研究会章程;选举理事会;审查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并负责推选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推选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青藏高原研究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处办公室在其挂靠单位*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秘书长主持秘书处的日常事物。研究会在*届理事会(1990-1994)、第二届理事会(1994-1998)和第三届理事会(1998-2003)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在为第四届理事会,主要领导和办事人员组成如下:
名誉理事长:
阿沛 · 阿旺晋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副主席)
刘东生(*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院士)
孙鸿烈(*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院士)
理事长:
郑度(*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院士)
副理事长:
尼玛次仁玛 (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副主席)
洛桑·灵智多杰(藏)(甘肃省政法委员会 书记)
邓本太(藏)(青海省人民政府 副省长)
秦大河(*气象局 局长 博士)
拉巴平措(藏)(*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长)
郑绵平(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中心 院士)
姚檀栋(*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潘保田(兰州大学)
秘书长:
朱立平(*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研究员)
副秘书长:
丁林(*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士 研究员)
冯雪华(*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谷树忠(*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研究员)
陈远生(*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处长)
高迎春(*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处长)
张江援 (*登山协会 处长)
青年科技奖/*青藏高原研究会
新*成立以来,我国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经过几代人努力奋斗,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锻炼与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青藏高原号称地球第三极,在地学、生物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占有独特地位。因此,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于全人类将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这种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延续,不断深化,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为了使老一辈科学家所开创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后继有人,吸引一代又一代更多的年青科学工作者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来,为鼓励我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献身于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青藏高原研究会于1995年特决定设立“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此奖项为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科学技术奖。
本奖励旨在表彰思想进步、学风良好,在青藏高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献身于青藏高原科技事业,促进青藏高原科技人才的成长。 本奖励的设立由*青藏高原研究会经理事会讨论决定,并相应制定了该奖的评定条例和细则,根据条例每两年评奖一次。该奖项设立评审委员会,孙鸿烈院士任主任,委员有郑度院士、李文华院士、孙九林院士、李廷栋院士、丁国瑜院士、滕吉文院士、肖序常院士、姚檀栋研究员、刘纪远研究员、格勒研究员、潘懋教授、何希吾研究员等。评审委员会将评选结果报常务理事会审批。对获奖者除颁发奖励证书外,并发奖金。奖金由原“*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奖励基金中支付。
简介/*青藏高原研究会
*青藏高原研究会是在*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由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和建设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发展*青藏高原科技研究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青藏高原研究会团结和动员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会员和技术工作者服务,为青藏高原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3月,是在*青藏高原研究已经进行多年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为更快地推进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加强青藏高原研究的学科交叉和部门联合,由全国许多知名科学家发起并得到包括政府部门领导等多方面支持的综合性学术团体。
*青藏高原研究会每四年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二、三届名誉理事长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阿沛 · 阿旺晋美先生。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东生院士担任*、二届理事长,并被聘请为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前*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孙鸿烈院士担任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并被聘请为第四届名誉理事长。目前为第四届理事会(2003-2006)。研究会目前有会员约1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和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00多个单位,其中有两院院士26人,包括*科学院院士20人和*工程院院士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会员占80%以上。
著作与成果/*青藏高原研究会
主要出版物:
《*青藏高原研究会*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青藏高原科技文献目录大会》 北京:*藏学出版社,1994
《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地区资源环境开发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 北京:*藏学出版社,1996
《世界屋脊之迷》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青海省资源、环境与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ijing: Academy Press, 2000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追寻青藏的梦》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效应》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在“八五”国家攀登计划与*科学院重大基础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的支持下,主要由*青藏高原研究会会员参加编写的《青藏高原研究丛书》,于1998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共分5册,它们分别是: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孙鸿烈、郑度主编)、《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潘裕生、孔祥儒主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主编)、《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汤懋苍、程国栋、林振耀主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李文华、周兴民主编)。 该套丛书出版得到了广东优秀科技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并被评为1999年*国家图书奖。
研究会会员/*青藏高原研究会
*青藏高原研究会的会员包括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外籍会员、名誉会员。他们主要来自有关青藏高原研究与建设的研究机构、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同时包括从事或支持青藏高原研究的国外科学家和人士。
研究会活动/*青藏高原研究会
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青藏高原资源 ? 环境 ? 发展学术研讨会(1990 ? 北京)
西藏一江两河及尼洋河流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学术讨论会(1991 ? 北京)
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1993 ? 成都)
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学术研讨会(1995 ? 西宁)
青藏高原国际科学研讨会(1998 ? 西宁)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1999 ? 昆明)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00 ? 成都)
*山地研究与发展研讨会(2000 ? 成都)
西部开发与西藏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2001 ? 拉萨)
青藏高原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2002 ? 兰州)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学术讨论会(2003 ? 北京)
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 ? 拉萨)
科学考察与国际合作
中日雅鲁藏布江科学探险考察(1993)
中日藏北地区野外科学考察(1995)
青藏高原国际科学研讨会会后科学旅行考察(1998)
中日西藏普莫雍错湖泊沉积考察(2001,2004)
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考察(2004)
第四次珠穆朗玛峰综合科学考察(2005)
人才培养与科学知识普及
联合西藏自治区、中央电视台举办“我心中的西藏”知识竞赛节目(1991)
向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新馆捐赠大批图书(1996)
与浙江电视台合作完成大型电视系列片“地球之巅”(1996)
组织“首届*大学生世界屋脊夏令营”(1997)
协助撰写记实文学作品《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2000)
向西藏自治区捐助大批二手电脑并举办使用方法培训(2001)
参与撰写大型系列画册《*藏族》(地理环境篇)(2001)
参与撰写青藏高原系列丛书《青藏高原水资源》(2002)
组织青藏高原科考专家撰写《追寻青藏的梦》-野外考察记实故事(2003)
组织编写青藏高原科普丛书,完成*辑《神奇的青藏高原》(2004)
科学咨询与建议
西藏昌都地区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关于西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建议
把握青藏铁路建设机遇,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
关于加速西藏农牧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速西藏农牧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的建议书
人才培养与科技奖励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
举办以“青藏高原研究”为主题的全国青年科学家论坛;
推荐两院院士。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共有 0 条评论